6月10日,記者走進許昌市魏都區龐莊社區棚戶區改造的拆遷現場,只見一臺挖掘機正趴在渣土堆上,長臂揮舞,把大塊建筑垃圾,一鏟一鏟倒入不遠處的再生設備內。大塊建筑垃圾經過破碎、去除雜質、篩分、輸送等工序,就直接變成了再生骨料。再按比例添加水泥、水、添加劑等輔助材料,進行快速充分攪拌,最終得到再生產品——水穩成品料,可直接用于鋪設路基。
在許昌市,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早已實現。在生產車間,建筑垃圾經粉碎、加工,“變身”為規格不同的再生磚。而今,許昌建筑垃圾資源化又取得新突破,河南首套就地“吃”渣土設備問世,建筑垃圾在拆遷現場就可“重生”。
這套“吃”渣土的“大胃王”長度橫跨數十米,由黑、白、橘黃三種顏色的設備組成,可隨時拆卸轉移使用。
“我們研發的這套設備稱為建筑固廢就地再生成套設備,能把建筑垃圾吃干榨凈。”河南德通固廢再生裝備技術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孟超說,用建筑垃圾還可以做成再生混凝土、再生環保磚、再生干粉砂漿等再生產品。
孟超介紹,以往建筑垃圾轉化利用,需要把建筑垃圾運輸到生產車間,在裝車卸車、路上運輸過程中其實也會帶來污染。用了這套可隨時拆卸安裝的設備,就地取材,就地消化,實現變廢為寶,有效避免了在運輸過程中,產生道路揚塵、尾氣排放等二次污染,真正實現了無廢化處置。
“大胃王”上的振動攪拌設備,背后還隱藏著一項先進技術:在攪拌時,進行每分鐘1500次高頻振動,使物料進入顫振狀態,提高物料勻質性、耐久性。使用這一增效節能技術,可節省水泥5%以上,縮短攪拌時間30%以上。
“振動攪拌是我們的技術核心,也是保證再生產品質量的關鍵所在。”孟超說,我們原本以為這項技術只適用于高標號混凝土,后來發現也適用于再生料。建筑垃圾“重生”過程中,如果攪拌不均勻就會造成大量浪費。
“吃”渣土,“吐”建材。在拆遷現場,垃圾變資源的“重生”,像變魔術般進行著。
“建筑垃圾資源化的最大收益,還是生態效益。”孟超指著一大片拆遷工地說,就像這片工地占地200畝左右,建筑垃圾多達15萬噸,如果簡單填埋將要占用30畝土地,但把這些建筑垃圾再生后,就能鋪滿5公里道路基層。
目前,許昌每年能“重生”600多萬噸建筑垃圾,可節約土地上千畝,也間接減少了礦山開采。
為支撐“無廢城市”試點建設,探索用好建筑垃圾循環利用這個“金礦”,今年4月1日,許昌市發布實施《建筑垃圾再生集料道路基層應用技術規范》,填補了河南省內地方標準空白,為該市建筑垃圾再生集料推廣應用提供實施依據,也進一步完善了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標準體系。(記者 趙力文)
掃一掃
獲取詳細產品資訊
直接添加微信號
glyh1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