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浙江農村,“垃圾靠風刮,污水靠蒸發”曾一度成為農村地區最為凸顯的環境和民生問題。
近年來,針對“垃圾圍村”現象,浙江扎實開展農村垃圾“戶分類、村收集、就地有效處理”等各項工作,通過3年多試點,有效破解了農村垃圾處理過程中存在的終端處理、分類難、收集難、轉運壓力大等問題,也涌現出一些因地制宜、解決垃圾治理難題的典型做法。
德清:一把掃帚掃到底
破解垃圾轉運難
近年來,德清縣按照“政府主導、市場運作、公眾參與、社會監督”的思路,堅持保潔、收集、清運、處理、養護“五統一”,逐步建立起涵蓋城區、公路、河道、集鎮、村莊五大區域的城鄉環衛管理一體化模式。
“一把掃帚掃到底”采取全托管模式,成立德清縣城鄉環衛發展有限公司,以公司名義對托管鄉鎮進行企業化管理,制定符合實際的環衛作業標準、綠化養護標準、裝備設施管理標準。在各鄉鎮建立分平臺,運用城管通、處置通、二維碼芯片、GPS監控等一系列科技手段,對環衛保潔和綠化養護質量、人員及作業全過程實行動態、實時監督。
金華:二次四分法
破解垃圾分類難
金華推行垃圾分類二次四分法。農戶在家進行“會爛”和“不會爛”的初次分類,保潔員上門收集并在“不會爛”垃圾中再進行“能賣”和“不能賣”的二次分類。70%左右“會爛”的就地堆肥還田,10%至15%“能賣”的由再生資源公司上門有償回收,只有15%至20%左右既“不會爛”也“不能賣”的垃圾才填埋或焚燒。
在垃圾的終端處理上,金華采用集中堆肥發酵的處理方法,建立陽光垃圾堆肥房和機械發酵堆肥站。按照行政村人口,采取“一村一建”“多村合建”“村企聯建”等方式,建設“兩格”式陽光垃圾堆肥房,并利用生物技術進行有氧發酵,無臭無蠅,堆肥期為兩個月。垃圾堆肥后,用于制作有機肥或直接還田增肥,實現資源化利用。
龍游:垃圾貼上“身份證”
破解垃圾收集難
在龍游賀田村,所有村民家中都有村里專門印制的黑、黃兩色塑料垃圾袋。黑色用于投放不可回收垃圾,黃色用于可回收垃圾。每個袋子上有兩個編碼,一級代碼表示衛生責任區,二級代碼表示戶主代碼。全村被劃分為5個責任區,共設有24個投放點,每個責任區有對應的農戶,給垃圾袋貼上“身份證”,做到“見袋知人”,垃圾可追溯,便于倒查監督。
村民每天把家里產生的垃圾分類裝袋,實行定時定點投放。村里要求,村民每天早上6時至8時,將分類后的不可回收垃圾投放到相應的投放點。村里專門成立衛生保潔領導小組,下設測評組和監督組,每月組織不少于一次的全面檢查評分,年終根據各戶全年得分情況,分別予以不同等級的獎勵。
掃一掃
獲取詳細產品資訊
直接添加微信號
glyh123